(資料圖)
在股市中,最后轟然涌進的散戶幾乎就沒有賺錢的可能。過去幾年,在P2P等平臺上死掉的大小資金客戶動輒數(shù)以萬計,很多人是拉著親戚和朋友前赴后繼投入了進去最后卻連本金都拿不回來。這樣做就是“扎堆效應”。
扎堆效應,就是人們會不由自主地往人多的地方去。它與“從眾效應”類似。從眾效應,強調(diào)的是“從”,很多人都在干那事兒,你不干是不行的。扎堆效應,強調(diào)的是“扎”,大伙兒都在那里,你不去,怎么行呢? 無論是扎堆還是從眾,本質(zhì)上都是一樣的:它根植于人性深處的恐懼感。試想,遠古時代,猛獸遍地,毒蟲叢生,一個孤零零的個體是無法生存下去的。團結(jié)起來力量大,大家抱成團,就可以應付困難和危機。所以,從眾性、扎堆性就變成了人天生必有的一種習慣。
也正因為有這種從眾和扎堆的習性,人類社會才有了家庭、國家,也才有了形形色色的組織形式。既然扎堆和從眾幾乎成為人的天性,在投資領域里也就不可避免地會有這種現(xiàn)象。
如下種種,皆可為證: ——不管買了什么股票,開倉了什么期貨品種,你是不是都會覺得不安?會去尋找同行者?會去找專家咨詢,希望他發(fā)表跟你開倉觀點一致的意見。會去找親朋好友訴說,希望他們支持你的做法。會去找身邊所有能遇到的人,想跟他們“分享”,聽聽他們的意見?尤其是投資較大,會更加急迫地想找到志同道合者。 ——在你持倉的時候,你只喜歡聽到跟自己投資方向一致的意見。
你看到相反意見,會假裝屏蔽掉,或者會憤而斥責之。如果假設你覺得這種觀點有道理,會趕緊去找旁人來印證,一直要確定別人的觀點跟你一致才行。在這個時節(jié),你往往拿不準主意,要看支持你的人多還是反對你的人,并根據(jù)這個來取舍。 ——大腕的意見很最重要。因為你會下意識地認為,大腕過去成功,將來也會成功。所以,大腕的行動有參照性。所以,你會滿世界去搜索大腕,找他們的觀點,如果僥幸認識他,恨不能每一筆投資都征求他的意見。他做多了,你會趕緊跟進,懷疑自己做空的思路是錯的。
他買進某只股票,哪怕只是提了一句,你會趕緊多看兩眼。他要是賣了,你恨不能立馬一刀下去。 ——群眾的意見被放大。在QQ群、朋友圈、論壇,每個人都會去搜尋與自己投資一致的信息,并且會把各種雜亂無章的信息看成是有價值的。所以,群里有人發(fā)句話,只要跟自己的投資相近,就恨不能馬上套近乎。多數(shù)時候,你是不好意思去發(fā)表見解,巴不得等著別人發(fā)言。當群內(nèi)某一種意見占上風的時候,很容易就變成集體行動。所以,某一個群往往多空風格是一致的。甚至于在微博上的大V,粉絲行為都是接近的。 ——花錢買信息。一些著名投資家,會花費很多金錢去買一些基礎信息,但普通投資者則花錢買別人的信息。于是,“問答”模式開始流行,花錢提問題,讓大腕來回答,歸根結(jié)底求個心安而已。
于是,收費的各種群應運而生,騙子當?shù)?,賺錢真容易。還有的花錢買小道消息,希望獲得內(nèi)幕信息,等等。 熊市賣出是很難的,因為大家都在互相自我安慰,都在比較誰虧得更慘。人家不賣,我為什么賣呢?震蕩市當然不能賣,萬一牛市來了呢?所以,散戶總是滿倉一些套牢的股票,很難有賺錢機會。一旦虧損少了,反而會迫不及待地賣掉。結(jié)果,韭菜的命運始終難以改變。 話雖如此,對于扎堆行為和從眾行為,實在不必要去抨擊或者嘲笑。
因為我們大家人人都如此。不放心自己的選擇,怎么辦呢?找個明白的人來問問吧。你看,這就是從眾,也是扎堆的來源。實在是太害怕了,內(nèi)心的恐懼,無法抵擋!跑到群體中間,尋求心靈的安慰,這似乎是唯一的出路。 然而,當你有了這個心的時候,投資盈利這件事情就離你遠了。
所有從眾者、所有的喜歡扎堆者,理論上是不可能在投資上有多大收益的。因為——投資的巔峰,總是孤獨者的世界。 如果你不反人性、如果你不能跟大眾走的路不同,那你就是大眾的一員。大眾,怎么可能都賺錢?期貨市場中,散戶生存五年的概率不到1%。換言之,今天1萬個散戶拿著錢進期貨市場,五年之后能有100個活著的就不錯了——其他人早已虧光離場了。那100個還活著的,大約有90個是從家里又拿了錢投入進來了。 投資要盈利,得研究透徹人性,得反人性而為之。不做尋常人、不做尋常事,每一條路上都沒有什么人,你才會是成功者。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