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1月,我國北方各大冰場相繼開放。近日,北京市應急管理局發(fā)布2023年1月份安全風險提示,提醒人們前往正規(guī)冰場游玩,禁止“滑野冰”等危險行為。
“滑野冰”存在安全風險
【資料圖】
記者從消防部門獲悉,最近一周之內(nèi),北京市119指揮中心已經(jīng)接到6起冰面救援警情。元旦假期前后,通州區(qū)、密云區(qū)就接連發(fā)生人員被困冰下的意外事故,發(fā)生了人員遇難的情況。記者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在多處野外河湖無人監(jiān)管的冰面上,仍有不少人涉險“滑野冰”。
在北京京藏高速東北側的一段南沙河,河面已經(jīng)大面積結冰。下午3點,很多人來到冰面上,放眼望去,冰面上玩冰車的人不在少數(shù)。一個小馬扎、兩根滑雪杖,就可以在冰面上肆意地滑來滑去。還有家長讓孩子躺在雪橇上,自己在前面拉著繩子跑。
與正規(guī)冰場相比,這里的冰場處在開放狀態(tài),并沒有監(jiān)管人員,出租冰車雪橇也純屬個人行為。此時氣溫在3攝氏度,陽光也很充足,兩片冰面已經(jīng)明顯出現(xiàn)融化的痕跡,泛出兩大攤水。
就在離水不遠的地方,始終有很多人在游玩嬉戲。除了滑冰,還有人拿起錐子玩起了冰雕。他們先把表面冰層鑿開,再用鑿下來的碎冰堆成不同的形狀。
在北京亮馬河、馬家灣濕地公園等多處河湖冰面上,類似的情況也有出現(xiàn),“滑野冰”等危險行為仍然存在。
看似安全的冰面
實則危機四伏
同樣是室外冰面,正規(guī)冰場與野冰在安全程度上有何區(qū)別?
根據(jù)相關規(guī)定,當冰層厚度大于等于15厘米時,冰層承載能力才能滿足成年人上冰,露天冰場的冰層需要達到15厘米才能對外開放。
事實上,正規(guī)冰場有著一整套嚴格的管理流程。以北京陶然亭公園為例,冰場內(nèi)安裝監(jiān)控探頭50個,人員配備對講機35部,確保遇到突發(fā)事件能夠第一時間到現(xiàn)場管理疏導。此外,冰場還有專職測冰員對冰面厚度進行測量,每天3次填寫測冰記錄,并由公園安全應急科、派出所進行監(jiān)測。每日冰場關閉后,還會安排專人負責冰面的維護保養(yǎng),及時修補冰裂,做好冰面清掃、澆水等整理工作,保持冰面平整光滑。
相比之下,野冰由于無人維護,缺乏安全保障設施和安全員監(jiān)管,冰面往往薄厚不均或有裂縫,很難保證冰面厚度達到不低于15厘米的要求,因此險象環(huán)生。
消防部門呼吁遠離野冰
消防部門提醒,冰面的承重能力無法用肉眼觀察,即便是寒冬時節(jié),冰面也存在未凍實、冰層厚度不一的情況,人一旦上冰,隨時有塌裂的風險!尤其在流動河道上結冰的冰面,由于河水水位會隨著水量的大小發(fā)生變化,冰面下會形成2—3厘米的“真空”。因此,游玩應前往正規(guī)冰場,遠離野冰。
一旦冰面破裂失足墜入冰窟,該如何自救和他救呢?
每逢冬季,一些冰面看似堅固,但也可能暗藏危機,極易發(fā)生安全隱患。那么,如果不慎掉進冰窟窿,該如何自救?
01
打水自救法
上半身趴在水(冰)面上,手掌支撐冰面,雙腳迅速交替拍打水面,通過拍打的推進力,慢慢向冰面移動。
02
轉身翻滾自救法
上半身趴在冰面上,手掌支撐冰面,通過腰部用力、翻滾身體,將自己的身體在冰面上翻滾,在冰面上借力較大的受力面,同時減少集中受力點,防止二次落水。
03
上身自救法
假設上半身距離冰面較遠,只有手掌可以(接)觸到冰面,需要使用上身自救法。上身自救法的技巧,就是使用手腳配合、核心用力、身體放松、雙腳浮于水面,手部支撐位置不宜靠前,避免雙腳下沉,雙手微用力,慢慢向冰面靠近,最后利用翻滾自救法或腳打水法自救脫離水面。
一旦落水,要保持鎮(zhèn)定,讓頭部露出水面,盡量靠近冰面邊緣,通過雙足打水使身體上浮,蜷成俯臥姿勢,登上冰面后,用滾動或爬行的方式慢速到達岸邊。在營救落水人員時,應采取趴在冰面上等方式增加自己與冰面的受力面積,一人在冰面施救,其他人站在岸邊用繩索進行固定保護。
本文來源:北京日報等
關鍵詞: